Wednesday, February 29, 2012

專題報告 - 種族隔離時代後的社會企業

台大社工系4年級 邱馨慧



在討論社會企業在南非後種族隔離時代扮演的重要性之前,我們需要先了解社會企業(social entrepreneur or social enterprise)的定義,但由於社會企業是一個新興的組織單位,在營利與非營利分別為兩端的光譜中,社會企業剛好處於中間的位置,社會企業的誕生和新管理主義開始進入非營利組織有關,非營利組織,尤其是社會福利相關的非營利阻織,面臨到運用政府補助、民眾捐款、企業認領等的幫助下,卻未將資源做最有效的運用,因此常受到大眾的質疑,社會企業的出現,正是為了解決此問題,社會企業抱持著和非營利組織一樣的使命,希望可以解決社會問題、改善環境等,運用商業管理的方式,有效運用財務、時間、人力資源,財務能夠自己自足,不需靠外部捐款、補助等,達到永續發展(sustainable) ,和一般商業部門(第二部門)[1]不同的是收入在扣除行政成本、營運成本、稅賦後不會將盈餘拿去分紅,而是持續投入到社會企業所營運的事業,或捐款給其他單位、回饋給社會等。

Sunday, February 26, 2012

專題報告 - 後種族隔離時代下南非的就業與社會階級流動

台大財金系4年級朱玉琦

1994南非政府廢除種族隔離制度後,比較種族隔離前後的社會議題已廣泛被各界學者研究。在種族隔離時代,「種族歧視」並不是心理學的名詞,「歧視」更表現在不同種族間教育機會與工作機會的不平等。在1994前,只有白人才能從事技術性勞工或是經濟管理職,黑人或是其他種族則受限於低技術的勞力密集產業(如挖礦),再加上南非產業長期仰賴低勞力成本的優勢,以及工會在白人領袖的領導下主要保障白人技術勞工,使低技術的黑人工作待遇飽受剝削。而在教育上,種族隔離政府制定《班圖教育法-1953》讓白人與黑人接受不同教育系統。黑人僅接受六年學制培養低技術勞工為導向的基礎教育,在1960~1970年代,政府平均每人白人學生的支出是平均黑人學生支出的十倍,[1]教育品質差異與政策導向使不同種族的社經地位流動受限。[2]

Wednesday, February 22, 2012

專題報告 - 後種族隔離時代下南非的土地重分配

政大歐德系3年級 江佩珊



這次專題報告以社會觀察與訪談內容為主軸,配合資料佐證,淺談南非土地重分配的議題。首先統整出南非土地利用的現況,接著分析造成這些現況的歷史背景,瞭解因果後進一步討論政府近年的政策與展望,希望對這個議題有完整的瞭解。

Thursday, February 16, 2012

專題報告 - The observation of rural development in South Africa

台大國企系3年級李宗賢



The purpose of the paper is to share the observation during the research program of ACTION (Act in Cape Town international Observation and Network), which is a student group eyeing on studying the development of South Africa, focuses on the social mobility after 1994, the end of apartheid, under the context of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This paper also eyes on initiating more researches in South Africa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